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和天津市武清区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0公里,而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清河县和山东省聊城市的临清市的距离则更为接近,仅有25公里。这四个名字中都带有“清”字的地方,彼此之间距离如此接近,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些地方的名字是否有什么关联呢?
永清县,原属于西汉的益昌县,东汉时期该地被废除。隋朝大业七年(611年),隋朝政府在如今的永清县通泽村设立了通泽县,但这一县名在隋末时期又被废除。到了唐代,武泽天如意元年(692年),唐朝在今永清县建立了武隆县,取“武氏吉意”之名。景云元年(710年),为了避开太子李建成的名字,改名为会昌县,借用《河图扩地象》中的“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将县名更改为永清县,一直沿用至今。
相比之下,武清区的名字变更较为简单。在西汉时期,这里属于雍奴县,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才将雍奴县更名为武清县,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剩余8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永清和武清两县的改名时间相同,都是在唐玄宗天宝元年。虽然具体原因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明朝《郡县释名》的记载中,我们能略窥一二:
武清县原名雍奴县,唐朝改为武清,意指“武功广阔、边境清宁”。
永清县原为西汉的益昌县,唐朝初期更名为永清,取“边境永清”的寓意。
唐朝时期,永清与武清都隶属于幽州(在唐玄宗时期曾短暂改为范阳郡),这一区域靠近与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的交界地带,且节度使的势力逐渐增强,因此唐玄宗可能通过更改地名,寄托了对边疆安定、政权稳固的美好愿望。
“清水”这条河流的名字,虽然今天已不常使用,但其相关名称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畿辅安澜志》曾提到“卫河”:
卫河,古时称为清淇二水所导之流。最初在汉朝时被称为白沟,也有称宿胥渎的,隋朝时期则被改为永济渠,宋元时期称为御河,明清时被称为卫河。
如今流经河南省的卫河,以及贯穿冀鲁两省的界河——卫运河,直到临清段,统称为卫河。卫河是由清水和淇水的汇合而成。历史上,卫河曾被称为白沟,宿胥渎,隋朝时期为永济渠,宋元时为御河,直至明清时代才确立为卫河。
然而,这段历史记载并不完整,尤其是清水、白沟和宿胥渎的源流,并未得到详细解释。“清淇二水所导也”的提法表明,淇水至今仍未改变,而清水的历史则更为悠久。《禹贡锥指》记载:“苏秦劝赵国国君时提到东有清河,劝齐国国君时提到西南有清河,清河的历史已经久远,早在春秋之前便有记载。”
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在说服赵国和齐国国君时,便提到了“清河”,即清水,显示其历史悠久且规模巨大。清水的宽广程度足以将赵、齐两国与秦国隔绝开来,可见它的重要性。
清水的来历如何呢?“宿胥渎”这一名称便揭示了其来源,它是黄河的古河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568年),黄河发生改道,从《禹贡》记载的河道向东流,原来的黄河河道便成了废道,即宿胥渎。宿胥渎并非一条干涸的河流,它源自太行山脉西侧的多条水流,这些水流不像黄河那样带有大量泥沙,因此水质清澈,呈现出与黄河截然不同的景象。古人未能察觉这条河水源的变化,只觉得河水的清澈神奇,于是称之为“清水”。
在一些河段,河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的白色贝壳,这也是“白沟”名称的由来。实际上,“清水”和“白沟”只是同一条河在不同段落的不同称呼罢了。《水经·淇水注》曾提到:“淇水经过内黄县南部成为白沟,接着经过广宗就变成清河。”
由于清河起源于黄河,且宽广无比,即使它不再经过黄河的原路径,但它的影响力依然巨大。流经区域的许多地方便以“清河”作为地名。
乾隆年间《临清州志》记载了多个地方以清河为名:
卫河即清河,古时清河不仅是郡名、县名,后来衍生出清渊、清泉、临清等地名。
这些地方以清河为名的还有清河郡、清河县、清渊县、清泉县、临清县,实际上,清河郡治的清阳县也应当被提及。
清河郡
最初由汉高祖设立,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区包括今天的河北清河县、枣强、南宫及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等地。东汉桓帝时期更改为清河国,三国魏时恢复为清河郡,西晋时期也曾设为清河国,治所在清河县(今山东临清市东部)。北魏继续保留清河郡的名称,直到北齐时期将治所移至武城县(隋朝时改名清河县)。隋朝开皇初年废除清河郡,后曾短暂恢复。
清阳县
为汉高祖时期设立,是清河郡的治所,位于今日河北清河县东南。三国时期不再是郡治,之后经过数次废置和重设,至北宋时期废除,合并入清河县。
清河县
清河县的历史较为悠久,曾两次设立。最初由三国魏设立为清河郡治所,北齐时期改为贝丘县,隋朝开皇六年时重新设立为清河县,并且名称沿用至今。
临清县
临清县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最早设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起初治所位于今河北临西县。北齐时曾废除,隋朝开皇六年时复设。至明朝时期,临清被升格为临清州,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再度升为直隶州。民国初年(1913年)撤销府州改设为临清县,并于1983年升格为临清市。
清渊县
西汉时期设立,治所在今日河北馆陶县的清阳城村,唐朝时并入临清县。唐朝所修的《晋书·地理志》和《隋书·地理志》在避唐高祖李渊讳时,特意将其记作“清泉县”,这也为临清州志中的清泉县名称的由来。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配资-安全炒股配资网-专业在线配资-证券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